2010年9月28日,由中華海外聯誼會與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舉辦的海外高層次人才與國家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150多位海內外人士、專家學者踴躍發言,為加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吸引留學人員歸國參與祖國建設,建言獻策。
海外人才歸國數量年增逾30%
*副主席、中共*部長、中華海外聯誼會會長杜青林出席論壇并發表了題為《時代呼喚人才 人才造就偉業》的主旨演講。杜青林表示,當前,我國廣泛參與經濟化、擴大對外開放,為海外人才創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為海外人才創業發展創造了重要契機;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海外人才創業發展搭建了廣闊舞臺;積極參與人才競爭、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海外人才創業發展提供了特殊政策。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制定出臺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一系列人才項目,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再次強調要開發利用國內兩種人才資源,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刺激下,中國引進人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副主席、*部長萬鋼說,新的人才歸國潮正在形成,年增長率達30%以上,僅去年回國的留學人員就達到10萬人。
“為了更好地借助在世界各地的高層次、高水平人才,我們創新人才理念,改進用人方式、探索多種形式吸引世界人才到中國創新創業。”萬鋼說。
數據顯示,近50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超過160萬人,回國人員總數已達49.74萬人,許多人學成歸國,成為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據初步統計,留學回國人員已占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的72%,兩院院士的80.5%。2006年自然科學獎的67%、科學技術發明獎的40%、科技進步獎的30%的完成人均為留學回國人員。同時,中國政府重視外國留學生的培養,累計接受來華留學人員169萬人次。
不過,萬鋼亦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人才競爭中仍處于不利狀態,人才流失現象仍然比較突出。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機遇
美國猶他州新世紀集團總裁、中國旅美科技協會總會副會長蔣為民提出,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國家人才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機遇。“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影響力的提升正為中國吸引人才創造有利條件。”他說。
他分析說,一方面,化的金融危機使得國外很多人才正面臨發展的困境,國外一些企業紛紛裁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專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人才發展環境大大改善,經濟仍保持快速增長,社會穩定,能夠為人才提供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據相關部門統計,僅2008年就有5萬多名海外專業人員登記到中國謀職。
此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多項建議吸引人才歸國
關于如何更好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與會者也紛紛提出各項建議。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余艾冰建議,應當參照經驗,設立“中國國家研究員(China Fellowship)”基金。他提出,我們現在的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體制缺乏靈活性,該基金的目的是提供短期或*“國家研究員計劃”職位,從而建立新的培養和吸引國內外各級科研人才在華工作的機制和品牌,以完善現有培養和吸引科研人才的體制。這個基金所提供的職位可以從博士后到教授級別,甚至是的科研大師。
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北大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張旭東建議,在適當的時候,擴大“千人計劃”的學科范圍,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包括進來,以提高國內文科的競爭力和人才培養能力。
*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海聯會副會長李家杰則表示,應當鼓勵企業設立獎學金和科研基金。“政府應借鑒其它國家地區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制定一套適合國情的政策,允許各省市采取靈活措施,鼓勵商界和企業界捐助教學和科研。”李家杰說。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金李建議,應建立符合中國特色,與接軌,產學研相結合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以培養一批了解商務的游戲規則,熟悉商業的慣例,并且能夠用通行的交易和交往規則和別人打交道的人才,從而更有效地指導經濟發展。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