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如何在復雜環境下實現穩定高效的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交互,是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與未來信息安全領域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莊濤濤教授團隊報道了一類基于新型手性限域組裝材料的圓偏振發光映射器,能夠在環境串擾影響下實現高可靠度的物理-數字鏈接。相關成果以“Chiral spin constrained assemblies for polarized optical mapping”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 
傳統的光學識別和編碼主要依賴光的強度和波長,在實際環境中容易受到雜散光和環境光的干擾,存在信息識別準確度下降、編碼容量受限等問題。圓偏振光因其在自然界中無相同背景光源,具有顯著的抗干擾優勢。與傳統光學編碼方法相比,圓偏振光能夠提供偏振態這一更高維度的編碼能力,有效提高信號的清晰度與可靠性。然而,要制備兼具高圓偏振發光性能、穩定性以及可加工性的材料體系,并實現相關應用,仍然是該領域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原位固化螺旋組裝策略,結合開發的自動化合成與實時監控平臺,實現了新型手性限域組裝材料的普適制備。該類材料在紫外光誘導聚合后形成穩固的分子螺旋排列微球,展現出優異的手性光學性能和良好的可加工性。研究人員將合成的材料在基質中隨機分布,構筑了一系列偏振光學映射器,用于唯一、可靠的信息識別與認證。結果表明,器件展現出接近理論極限的比特均勻性、唯一性和可靠性,在遠場與近場條件下均能實現穩定識別和信息認證。特別是由于引入了圓偏振發射,其編碼容量較傳統光學映射大幅提升,增強了抵御暴力破解、建模攻擊等外部威脅的能力。
該類映射器可以直接在木材、曲面金屬甚至芯片等表面集成,實現在復雜環境中的遠程識別-近場認證。相關材料和器件在智慧城市、物聯網、增強現實和信息安全等領域展示出應用潛力,有望為未來構建高度安全、低干擾的人機交互與物理-數字耦合提供新范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博士生張銘江、博士后趙珊珊和少年班學院本科生李金彤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我校莊濤濤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率先行動、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支持。

圖:手性限域組裝材料的概念、性能及其偏振光學映射器應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