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秀:節能環保如何真正產業化?
2013-08-15 來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作者: 瀏覽次數:次
【背景】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今后三年的發展目標,包括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國產設備和產品基本滿足市場需求、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新的支柱產業”,對于節能環保產業來說,《意見》的頒布似乎是一個歷史性的好消息。反應快的當屬股市,周一節能環保板塊走勢強勁,多只相關個股上揚。
但對于一些業內人士來說,《意見》在內容并不新鮮,與之前《“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等文件有較多的重合,對于像節能環保這樣典型的政策驅動型行業來說,問題已不在于出臺更多的政策,而是如何將政策落地,實現行業的市場化的問題。
本次《意見》出臺有哪些新意?節能環保怎樣真正產業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忠秀認為,此次《意見》相比以前相關文件,雖然在內容上有所重復,但是更加系統化,比如規定國家采取措施的九個方面,包含法規標準、領導考核、財政投入等等,對于執行部門來說也就更具有操作性。
他認為,《意見》大的作用是加強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重視程度。過去地方政府急于發展地方經濟,往往只注重經濟效益,對環境問題的解決辦法通常流于表面、應付了事,導致環境惡化加劇,到如今惡化的趨勢也沒有減緩。《意見》的出臺,將環境考核加進了領導班子的考核體系中,實行問責,從制度上增強了地方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趙忠秀還說,當下環保產業還存在很多問題,政府介入較多,市場化程度不足,管理體系較為混亂,環境企業獲得項目大多需要“拼關系”;環境企業普遍缺乏新的融資渠道,資金缺乏又使得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
他指出,政府在引導企業,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還應避免大包大攬的舊方式。要把市場可以完成的任務還給市場,實現環境債務市場化。嚴格執行讓污染企業來埋單,激勵生產者提高節能環保的水平。如果還是按照老路子,依靠政府財政而不是市場來解決環境問題,那終的結果又將是全民埋單。尤其是在當下經濟需要結構調整,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的時候,這樣的方式顯然不可行也不可持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國際貿易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經濟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0),經濟學碩士(中央黨校,1991),經濟學學士(北京大學,1988)。兼任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副秘書長,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電信、信息與傳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訪問學者,2003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FullCVinEnglish)。